4月15日,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對桃花嶺村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建設項目進行驗收,確保隘頭自然村傳統文化村落保護修繕工程等子項目落實到位。秉承“優化”、“美化”的原則,目前桃花嶺村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已形成長效機制,東渡鎮將不斷深入歷史文化村落探索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下好“修復協調”指導棋,還原歷史容貌。桃花嶺轉型升級注重與原有歷史風貌相統一,對于底隘頭、外隘頭古街道房屋建筑的整體風格與架構,精心挑選頂瓦及墻體施工材料,粉刷時做到“高還原”;通過完成崇景寺、慶善寺等9處10幢古建筑修復,6公里桃花嶺古道修復,并對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壕遺址與太平天國時的“千人墳”墓葬進行搶修,努力做到與原有建筑“高協調”。
下好“綠色規劃”先手棋,打造古韻格局。東渡鎮堅持“以點帶面、以綠增綠”。村內依托村綜合樓和沈氏宗祠,修繕改建的村文化禮堂和歷史文化陳列館,與村口殿前山公園互相呼應,形成公園、河道、廊橋、拱橋以及殿前山游步道為一體的休閑文化場所;村外在沿線公路綠化面積1.7萬㎡的基礎上,建成金坑—樊莊村莊沿村綠化帶,栽種的桃花也已爭相綻放,內外增綠,優化古村布局,使得桃花嶺村時時有鳥啼、處處是風景。
下好“挖掘創新”動力棋,凸顯轉型特色。東渡鎮從挖掘文化入手,不斷推陳出新,以優秀傳統文化與自然生態文化保護兼顧為原則,不斷提高桃花嶺歷史文化村落搶救保護和開發水平。利用村市級文化禮堂創建,深入挖掘各類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桃花嶺故事”,收集整理“括蒼古道詩詞名句”,開發“傳統民間藝術”,使之成為有精神涵養的文化古村。
|